農業氣象災害、病蟲害的觀測和調查
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害是危害農業生產的重要自然災害,往往使作物生長和發育受到抑制或損害,造成產量減少或品質下降。進行農業氣象災害、病蟲害觀測和調查是為了及時、準確地提供情報,為組織防災、抗災和指導農業生產服務。
一、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觀測
1、觀測的范圍和重點
農業氣象災害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所發生導致農業減產、耕地和農業設施損壞的不利天氣或氣候條件的總稱。水分因子異常引起的農業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漬害、雹災、連陰雨;溫度異常引起的有:低溫冷害、霜凍、凍害、雪災、高溫熱害;風引起的有風災;氣象因子綜合作用引起的有干熱風等。本規范重點是對農業生產危害大、涉及范圍廣、發生頻率高的主要農業氣象災害。
1.1干旱
長期無降水或降水顯著偏少,造成空氣干燥、土壤缺水,從而使作物體內水分虧缺,正常生長發育受到抑制,最終導致產量下降的氣候現象。發生在作物水分臨界期的干旱,對產量影響最大。應特別注意作物水分臨界期的干旱觀測。
1.2洪澇
由于大雨、暴雨引起河流泛濫、山洪暴發淹沒農田,毀壞農業設施或因雨量過于集中,農田積水造成的洪災和澇災。此災害多發生在沿江、沿河和湖泊洼地的農田。
1.3漬害又叫濕害
由于長期陰雨或地勢低洼,排水不暢,土壤水分長期處于飽和狀態,使作物根系通氣不良,致使缺氧引起作物器官功能衰退和植株生長發育不正常。
1.4連陰雨
較長時期的持續陰雨天氣,日照少,空氣濕度大,影響作物的生長或收獲。
1.5風災
由于大風對作物造成機械性損傷和生理危害、土壤風蝕沙化、損壞農業生產設施等。
1.6雹災
降雹給農業生產造成直接或間接危害。機械破壞作用使作物葉片、莖稈、子粒遭受損傷。此外,冰雹的機械損傷引起作物各種生理障礙等間接危害。
1.7低溫冷害
低溫冷害(包括春季低溫陰雨、 夏秋季低溫冷害和水稻寒露風等),在作物生長季節,溫度在0℃以上, 有時可能接近20℃條件下,由于作物連續處在低于其生育適宜溫度或受短期低溫的影響,生育推遲,甚至發生生理障礙造成減產。冷害一般在外觀上不明顯,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故稱"啞巴災",需認真觀測。
1.8霜凍
指在植株生長季節里,夜間土壤和植株表面的溫度下降到0℃以下使植株體內水分形成冰晶,造成作物受害的短時間低溫凍害。春霜凍多出現在喜溫作物的出苗(移栽)之后,而秋霜凍是在喜溫作物成熟之前。
1.9凍害
作物越冬期間,當遇到0℃以下強烈低溫或劇烈變溫,作物體內水分凍結而遭受凍害;由于土壤凍結或水分過多,形成土壤掀聳、凍殼和凍澇使作物受害。
1.10雪災
由于積雪而使作物遭受機械損傷、受凍而造成的災害。
1.11高溫熱害
高溫對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造成的損害。在作物上主要危害水稻、棉花、馬鈴薯等。受害指標不盡相同。
1.12干熱風
干熱風是造成大量蒸散的綜合氣象災害,表現為高溫、低濕和伴有一定的風力。破壞作物的水分平衡和光合作用的進行。主要在小麥乳熟期造成危害。棉花、玉米、南方的早稻和中稻有時也受其害。
2、觀測的時間和地點
2.1觀測時間
在災害發生后及時進行觀測。 從作物受害開始至受害征狀不再加重為止。
2.2觀測地點
一般在作物生育狀況觀測地段上進行,重大的災害,要做好全縣范圍內調查。
3、觀測和記載項目
農業氣象災害名稱、受害期;天氣氣候情況;受害征狀、受害程度;災前災后采取的主要措施,預計對產量的影響,地段代表災情類型;地段所在區、鄉受害面積和比例。
3.1受害期
3.1.1當農業氣象災害開始發生,作物出現受害征狀時記為災害開始期,災害解除或受害部位征狀不再發展時記為終止期,其中災害如有加重應進行記載。霜凍、洪澇、風災、雹災等突發性災害除記載作物受害的開始和終止日期外,還應記載天氣過程開始和終止時間(以時或分計)。以臺站氣象觀測記錄為準。
3.1.2當有的農業氣象災害(啞吧災)達到當地災害指標時,則將達到災害指標日期記為災害發生開始期,并進行各項觀測,如未發現作物有受害征狀,并繼續監測兩旬,然后按實況作出判斷,如判明作物未受害,則記載"未受害"并分析原因,記入備注欄。
3.2天氣氣候情況
災害發生后,記載實際出現使作物受害的天氣氣候情況,在災害開始、增強和災害結束時記載。內容見下表。
主要天氣氣候情況
名 稱 | 天氣氣候情況記載內容 |
干 旱 | 最長連續無降水日數、干旱期間的降水量和天數、旱作物地段干土 層厚度(厘米)、土壤相對濕度(%) |
洪 澇 | 連續降水日數、過程降水量、日最大降水量及日期 |
漬 害 | 過程降水量、連續降水日數、土壤相對濕度(%) |
連陰雨 | 連續陰雨日數、過程降水量 |
風 災 | 過程平均風速、最大風速及日期 |
冰 雹 | 最大冰雹直徑(毫米)、冰雹密度(個數/每平方米)或積雹厚度(厘米) |
低溫冷害 | 不利溫度持續日數、過程日平均氣溫、極端最低氣溫及日期 |
霜 凍 | 過程氣溫≤0℃持續時間,極端最低氣溫及日期 |
凍 害 | 持續日數、過程平均最低氣溫、極端最低氣溫及日期 |
雪 災 | 過程降雪日數、降雪量、平均最低氣溫 |
高溫熱害 | 持續日數、過程平均最高氣溫、極端最高氣溫及日期 |
干熱風 | 持續日數、過程日平均氣溫、過程平均最高氣溫、平均風速、14時平均相對濕度 |
3.3受害征狀
記載作物受害后的特征狀況,主要描述作物受害的器官( 根、莖、葉、花、穗、果實),受害部位(植株上、中、下), 并指出其外部形態、顏色的變化。根據以下特征,按實際出現情況記載。
3.3.1干旱
(1)對播種(或移栽)不利、出苗緩慢不齊;缺苗、斷壟; 不能播種、出苗。
(2)葉子上部卷起;葉子顏色變黃或變褐;葉子變軟、 白天萎蔫下垂,夜間可以恢復或夜間不能恢復;上部葉子(禾本科作物)卷縮成管狀;葉子干縮脫落。
(3)胚芽或已發育好的穗、花朵、 玉米剛出現的絲狀花柱變干;花蕾、花朵、子房、未成熟果實脫落。
(4)帶芒谷類作物的芒變白。
(5)稻田缺水:稻田斷水、不能插秧;田間池塘干涸;河流、灌渠斷水。
3.3.2澇災、漬害
洪水沖刷農田,田地內積水(日數和深度); 植株被淹沒狀況(深度);土壤濕度情況;葉、莖、穗、谷粒變色、枯萎霉爛;出現畸形穗,谷粒在穗上發芽。
3.3.3連陰雨
連陰雨災害受害征狀與發生的時段、危害的作物有關。
(1)春季連陰雨常伴隨著低溫,主要危害春季作物的播種、出苗(一般作為低溫災害),影響小麥抽穗、揚花、灌漿,使受粉受阻,子粒不實;影響油菜開花,使莢果發育不正常;誘發小麥赤霉病,油菜霜霉病、白粉病、菌核病的發生、發展。(2)夏季連陰雨,影響收割、脫粒、晾曬,造成子粒發芽霉變。棉花落鈴落蕾。(3)秋季連陰雨,作物子粒發芽、霉爛;棉花爛鈴、落鈴;花生、甘薯等霉爛,影響小麥、油菜正常播種和播后爛種、爛根、死苗。
3.3.4風災
葉子撕破,莖稈(主莖、分枝)折斷,植株倒伏(以15°、45°、60°、90°記載),子粒脫落,植株被吹走;表土被風吹走,露出植株根部;植株被風沙掩蓋;農業保護地設施等被風吹毀。
3.3.5雹災
(1)葉子被擊破、打落;(2)莖稈被折斷、植株倒伏、死亡;(3)穗子折斷、子粒打落;(4)冰雹堆積植株遭受凍害;保護地設施被毀。
3.3.6低溫冷害
(1)春季低溫冷害常導致水稻爛秧,影響大田作物如玉米、高粱、棉花等作物播種、出苗。
春播大田作物,出苗前后受害征狀:種子顏色出現不正常變化,爛種或粉種;幼苗葉子變紅,有水漬狀;幼苗萎蔫。
(2)夏秋季低溫冷害(包括寒露風),主要為害水稻、玉米、高粱、棉花等作物抽穗、開花。此時如發生不適合于作物生理要求的相對低溫,就會造成冷害。
作物遭受低溫冷害后,如有比較明顯的外部形態變化( 如水稻受寒露風危害,往往抽穗困難,穗子上出現麻殼等征狀),可按觀測實況進行記載。如作物受害征狀短期內難以辨認,可在低溫出現達到當地冷害氣象指標后,注意監測其變化趨勢,同時從多方面綜合分析,盡快判斷出作物遭受低溫冷害的時段和對生育抑制、延遲的程度,并進行記錄。
3.3.7霜凍
作物受霜凍危害征狀的顯現,往往滯后到溫度開始回升以后,因此應在出現0℃以下溫度時,就應密切注意觀察作物受害征狀,直到變化穩定后為止。
(1)葉片呈水浸狀,葉子凋萎、變褐、變黑,邊緣、上部、中部葉子受害,受害部分呈黃白色;
(2)莖稈呈水浸狀、軟化;莖和側枝變黑;上部、一半、到基部干枯;
(3)穗、花凋萎、變褐、脫落(凋萎后);
(4)未成熟果實、棉鈴變褐、變黑、成水泡狀;玉米包葉顏色失去綠色并變干,子粒喪失彈性;小麥子粒不變黃、干秕、有皺紋,已形成的棉鈴局部或全部受害;整株作物凍死。
3.3.8凍害
越冬作物遭凍害的主要是冬小麥,其凍害類型有:初冬驟凍型、冬季長寒型、融凍型、冰殼和凍澇型。
當出現上述天氣類型時,應及時進行田間取樣調查。每個觀測區域挖出帶土的植株10株左右,共40株左右,于室內解凍后,小心洗去根部泥土,根據外部形態、心葉和分蘗節剖面顏色、生長錐狀況進行判斷。株莖死亡征狀為分蘗節和心葉基部呈水浸軟熟狀或暗褐色,生長錐透明差、變軟,死亡較早的植株分蘗節明顯干縮呈灰褐色,生長錐皺縮且與心葉粘連不易剝離。判斷死株以分蘗節剖面顏色為主,判斷死莖以心葉狀況為主。
3.3.9雪災
由于降雪過大,造成作物機械損傷、凍害。觀測記載作物最大積雪厚度、積雪時間、機械損傷及受凍征狀(參照霜凍受害征狀)。
3.3.10高溫熱害
水稻上部功能葉變黃早衰,灌漿期縮短,灌漿速度減慢。以量值表示,例如從上部起第幾個功能葉變黃,有灌漿速度觀測的站記載灌漿期縮短天數和日增長量減少量等。其他作物如棉花、馬鈴薯等按高溫后表現的征狀記載。
3.3.11干熱風
葉片由黃綠色變為黃白色或黃褐色;葉片凋萎、發脆;葉片卷曲呈繩狀;莖稈呈灰白色;穗部由黃綠色變為黃白色或黃褐色;穎殼變白、張開;“炸芒”、芒尖干枯;頂端小穗枯死;子粒皮厚、腹溝深 而秕瘦;植株黃枯或青枯死亡。
3.4受害程度
3.4.1植株受害程度
反映作物受害的數量,統計其受害百分率。其方法是在受害程度有代表性的4個地方,分別數出一定數量(每區不少于25)的株(莖)數,統計其中受害(不論受害輕重)、死亡株(莖)數,分別求出百分率。大范圍旱、澇等災害,植株受害程度一致,則不需統計植株受害百分率,記載“全田受害”。
3.4.2器官受害程度
反映植株受害的嚴重性。目測估計器官受害百分率。
4、災前、后采取的主要措施
記載措施名稱、效果。如施藥填寫藥品名稱。
5、預計對產量的影響
按無影響、輕微、輕、中、重。中等以上應估計減產成數。
5.1地段代表災害類型
全縣范圍內災情分輕、中、重三類,記載地段所代表的災情類型。
5.2地段所在區、鄉和全縣受災面積和比例
通過調查記載觀測作物和其它作物的受災面積(公頃)和比例,并注明資料來源。如災后進行調查,全縣情況這里可不記載。
二、主要病蟲害觀測
2.1觀測范圍和重點
病蟲害觀測主要以作物是否受害為依據。病害觀測發病情況,蟲害則主要觀測直接為害蟲態的為害情況,一般不作病蟲繁殖過程的追蹤觀測。
對發生范圍廣,為害嚴重的主要病蟲害應作為觀測重點。
水稻的稻瘟病、稻飛虱、螟蟲、縱卷葉螟;
小麥的條銹病、白粉病、赤霉病、吸漿蟲、麥蜘蛛;
棉花的黃萎病、枯萎病、棉鈴蟲、紅蜘蛛、紅鈴蟲;
玉米的黑粉病、螟蟲以及各種蚜蟲和粘蟲、蝗蟲、雜食性害蟲等;
油菜的菌核病、白銹病、大猿葉蟲;大豆的紫斑病、花葉病、食心蟲等。
重點病蟲害觀測可與當地植保部門商定。
2.2觀測時間
結合作物生育狀況觀測進行。如有病蟲害發生應當即進行觀測記載,直至該病蟲害不再蔓延或加重為止。
2.3觀測地點
在作物觀測地段上進行。同時記載地段周圍情況,遇有病蟲害大發生時,應在全縣范圍內進行調查。
2.4觀測項目和記載方法
2.4.1病蟲害名稱
記載正確名,不得記各地的俗名。
2.4.2受害期
當發現作物受病蟲為害時,記為發生期;病蟲發生率高,記為猖獗期;病蟲害不再發展時記為停止期。
2.4.3受害征狀
記載受害部位和受害器官的受害特征。部位分上、中、下各部位,器官分根、莖、葉、花、穗、果實等。各種病蟲害為害特點和作物受害特征以文字簡單描述。
2.4.4植株受害程度
反映作物受害的數量,統計其受害百分率。
方法,在受害程度有代表性的4個地方,分別數出一定數量(每區不少于25)的株(莖)數,統計其中受害(不論受害輕重)、死亡株(莖)數,分別求出百分率。
大范圍旱、澇等災害,植株受害程度一致,則不需統計植株受害百分率,記載“全田受害”。
受害、死亡株(莖)數
植株受害、死亡百分率=──────────×100%
總株(莖)數
受害不均勻的情況,分別估計受害、死亡面積占整個地段面積的百分率。
2.4.5器官受害程度
采用目測估計器官受害的嚴重程度。
葉、莖、分枝、花、果實、小穗受害,估測受害植株中某受害器官占該器官總數的百分率。
2.5災前、后采取的主要措施
記載措施名稱、效果。如施藥填寫藥品名稱。
2.6預計對產量的影響
按無影響、輕微、輕、中、重。中等以上應估計減產成數。
2.7地段代表災害類型
全縣范圍內災情分輕、中、重三類,記載地段所代表的災情類型。
2.8地段所在區、鄉和全縣受災面積和比例
通過調查記載觀測作物和其它作物的受災面積(公頃)和比例,并注明資料來源。如災后進行調查,全縣情況這里可不記載。
三、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害調查
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害調查是指對當地(縣境)農業生產影響大、范圍廣的氣象災害及與氣象條件關系密切的主要病蟲害進行調查,以便及時、準確地提供情報服務;同時系統、準確地累積災害資料,對研究本地區的災害發生規律、災害指標都具有重要意義。
3.1調查項目
3.1.1調查點受災情況
災害名稱、受害期、代表災情類型,受害征狀、受害程度、成災面積和比例、災前災后采取的主要措施、預計對產量的影響、成災的其它原因、減產趨勢估計、調查地塊實產等。
3.1.2縣內受災情況
縣內不同類型災情,受災主要區鄉、成災面積和比例以及并發的主要災害、造成的其它損失、縣內資料來源。
3.1.3調查點及調查作物的基本情況
調查日期、地點、位于氣象站的方向和距離、地形、地勢、前茬作物、作物名稱、品種類型、栽培方式、播栽期、所處發育期、生產水平等。
3.2調查方法
采用實際調查與訪問調查相結合的方法。
在災害發生后選擇能反映本次災害的不同災情類型(輕、中、重)的自然村進行實地調查(如觀測地段代表某一種災情等級,則只需另選兩種調查點)。
調查在災情有代表性的田塊上進行。受害征狀、植株器官受害程度等參照本章主要農業氣象災害觀測有關方法進行。
調查時間以不漏測所應調查的內容,并能滿足情報服務需要為原則。根據不同季節、不同災害由臺站自行掌握。一般在災害發生的當天(或第二天)及受害征狀不再變化時各進行一次。如情報服務特殊需要應增加調查次數。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