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類農業氣象觀測規范
主要從發育期、生長狀況、產量構成等三方面進行觀測。
一、瓜類發育期觀測
發育期觀測前,記載觀測作物的品種類型、熟性和栽培方式。
主要作物品種類型、熟性和栽培方式
作物名稱 | 品種類型 | 熟 性 | 大田栽培方式 |
瓜類 | 品種類型 | 早熟、中熟、晚熟 | 平作、套作;直播、 移栽、地膜覆蓋 |
1、瓜類主要發育期
第一次大于或等于10%為發育始期,大于或等于50%為發育普遍期,大于或等于80%為末期。
瓜類觀測的發育期
作物 | 發 育 期 |
瓜類 | 播種*、出苗*、三真葉、定植*、抽蔓、開花、坐果、果實膨大、采收成熟* |
備注:(1)表中播種、定植期記載該項農事活動的日期。
(2)表中帶有*號的發育期為目測項目,不需統計進入發育期的百分率。
(3)發育期按出現先后順序記載,若同時出現兩個發育期,按表中所列發育期順序記載。
2、瓜類發育期觀測標準
幼苗期:從發芽至第5片真葉展開之前,記錄第5片真葉展開的時期。
三真葉:從主莖頂端出現完全展開的第三片真葉。
伸蔓期:從第5 真葉出現到第1 雌花開放為伸蔓期;
開花期:植株上開放第1朵雌花的時期;
坐果期:植株花朵萎蔫后長出2-3厘米的幼瓜時期;
果實膨大期:坐果至果實大小基本固定的時期,呈現本品種的形狀和大小,胎座組織變色;
采收期:瓜皮花紋清晰,充分顯示其品種固有色澤,網紋品種則網紋硬化突出;果柄處茸毛脫落,果臍附近開始發軟。
3、瓜類發育期觀測方法
3.1觀測地段
在觀測地段4個區內,各選有代表性的一個點,標記編號,觀測發育期。
3.2觀測時間
發育期一般兩天觀測一次,隔日或雙日進行,但旬末應進行巡視觀測。觀測時間一般定為下午,有的作物開花時間在上午,開花期則應在上午觀測。
3.3觀測方法
每個觀測點,連續數25株,記錄發育期,并計算發育期百分率。
發育期百分率(%)=進入發育期的株(莖)數/觀測總株(莖)數×100%。
二、瓜類生長狀況測定
1、測定時期和項目
生長狀況測定主要包括高度、密度和產量因素,具體見下表。
生長狀況測定時期及項目
作物 | 發育普遍期 | 測 定 項 目 |
高度 | 密 度 | 有關產量因素 | 評定 |
瓜類 | 定植期 | 高度 | 株數 | 無 | 每個發育普遍期均應進行生長狀況評定 |
| 采收始期 | 高度 | 株數 | 同產量結構分析 |
2、生長高度測定方法
在發育期觀測點附近,每測點取10株,4個測點共10株測量生長高度。
抽蔓前測量從土壤表面量至植株頂端高度,抽蔓后測量主蔓的長度。
高度測量以厘米為單位,小數四舍五入,取整數記載。
3、植株密度測定方法
密度是對單位土地面積上植株數量進行測定。測定單位面積上的總株(莖)數和有效株(莖)數,均以每平方米株(莖)數表示。單莖作物測定每平方米株數。
第一次密度測定時在每個發育期測點附近,選有代表性的1個測點,做上標志,每次密度測定都在此進行。
1米內行數:每個點連續數11行(即10個行距),測出10個行距的寬度。以米為單位,取二位小數。4個測點總行距數除以所量總寬度,即為平均1米內行數。平均1米內行數=40/總寬度。
1米內株數:每個測點在相鄰的兩行,錯行各取0.5米長一段(相加為1米),數其中的株數。以米為單位,取二位小數(即厘米)。各測點1米內株數之和除以4,求得平均1米內株數。平均1米內株數=各測點1米內莖數之和/4。
1平方米株數:1平方米株數=平均1米內行數×平均1米內株數。
1公頃株數:1公頃株數=平均1米內行數×平均1米內株數×10000。
4、產量因素測定方法
無。
5、生長狀況評定
根據作物的長勢、長相和影響產量的各主要因素對作物群體生長發育狀況影響進行綜合目測評定。
5.1評定時間
各種作物每個發育普遍期進行。
5.2評定方法
以整個觀測地段全部作物為對象,與全縣范圍對比和歷年與當年對比,綜合評定作物生長狀況的各要素,采用劃分苗類的方法進行評定。前后兩次評定結果有改變時,要注明原因。
5.3評定標準
1級:生長狀況優良。植株健壯,密度均勻,并達到預計數量,葉色正常,高度整齊,花序發育良好,果實整齊,果色純正,病蟲害及天氣災害輕微或沒有,對生長影響極小或沒有影響,預計可達豐年產量水平。
3級:生長狀況較好或中等。植株密度不太均勻并低于預計數,有少量缺苗或死株現象,高度欠整齊,果實大小中等,有少量病壞果,病蟲害或氣象災害較輕,對產量影響不大,預計可達到中等產量水平。
5級:生長狀況差。密度不均勻,缺苗嚴重,葉色很不正常,高度不整齊。果實不整齊,且果形不好,病蟲害或氣象災害對生育有顯著的抑制現象或產生了嚴重危害,預計產量很低,是減產年景。
2級狀況標準處于1級和3級之間,4級狀況標準處于3級和5級之間。
三、瓜類生長狀況大田調查
1、觀測調查地點
在縣境范圍內,作物高、中、 低產量水平的地區選擇三類有代表性的地塊(以觀測地段代表一種產量水平,另選兩種產量水平地塊)。
2、調查時間和項目
分別從發育期、高度、密度、產量因素進行調查和生長狀況評定。在觀測地段作物進入某發育普遍期后3天內進行。
大田生育狀況觀測調查時間和項目
作 物 | 調查時間 (地段所處發育期) | 調 查 項 目 |
發育期 | 高度 | 密度 | 產量因素 | 生長狀況評定 |
瓜類 | 定植期 | 發育期 | 高度 | 密度 | 無 | 每次調查進行評定 |
采收期 | 發育期 | 高度 | 密度 | 單產 |
3、調查方法
其中調查時作物所處的發育期按未進入某發育期、發育始期、普遍期、發育期已過,進行目測記載。每個調查點可只取兩個重復。播種期、收獲期、產量等項可直接向土地經營單位和個人調查補記。
四、瓜類產量結構分析
產量結構分析是對構成產量各因素之間的相互組合進行分析測定。
1、產量結構分析時間
在作物成熟后,收獲前在觀測地段4個區取樣。先進行數量和長度測定,然后采收,及時進行重量分析,在一個月內完成。
2、分析項目(見下表)
瓜類產量結構分析項目
作物 | 分 析 項 目 |
瓜類 | 單果重、單株果實重、單株果實數、果實長、果實粗、公頃產量、地段實產、經濟系數 |
3、理論產量和實產
理論產量為分析計算產量,以1平方米產量表示。
地段實產,需在作物成熟后單獨收獲,或取約100平方米(每區約25平方米,根據株、行距計算實際面積)單收、單曬、 稱重,計算1平方米產量。
縣平均產量,從當地統計部門獲取。
4、觀測分析方法
取樣:多次采收的瓜類,每個區域連續固定10株,共40株。記錄采收時間、采收量。采收結束后,各項目分別總和求出平均、每公頃產量。果實分析取有代表性的10個果實進行。
單株重:稱量10株產品的總重量,求出單株平均重量。
單果重:稱量10個果實總重量,求出平均單果重。
果實數:統計10株采收總和,并分別統計其中的次果數、壞(傷、爛、落)果數,求出單株果實數,次壞果率=(次、壞果數)/總果數×100%。
果實長:量取果實的長度;若果體不對稱,按其彎度測量。
果實粗:量取果實橫向的最大直徑。
公頃產量:單株產量×密度。
經濟系數:經濟產量/生物產量。經濟產量,是指可直接供食用的主產品的產量,即凈瓜果產量。生物產量,是指生育過程中所積累的有機物質的總量,包括經濟產量和地上部分的株、莖、葉等。
地段實產:觀測地段的實際產量(公斤/公頃)。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