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農業氣象觀測規范
主要從發育期、生長狀況、產量構成等三方面進行觀測。
一、棉花發育期觀測
發育期觀測前,記載觀測作物的品種類型、熟性和栽培方式。
主要作物品種類型、熟性和栽培方式
作物名稱 | 品種類型 | 熟 性 | 大田栽培方式 |
棉花 | 陸地棉(普遍棉)、海島棉 (長絨棉) | 早熟、中熟、晚熟 | 平作、套作;直播、 移栽、地膜覆蓋 |
1、棉花主要發育期
第一次大于或等于10%為發育始期,大于或等于50%為發育普遍期,大于或等于80%為末期。
棉花觀測的發育期
作物 | 發 育 期 |
棉花 | 播種、出苗*、三真葉、五真葉、現蕾、開花、裂鈴、吐絮、停止生長* |
備注:(1)表中播種、移栽期記載該項農事活動的日期。
(2)表中帶有*號的發育期為目測項目,不需統計進入發育期的百分率。
(3)發育期按出現先后順序記載,若同時出現兩個發育期,按表中所列發育期順序記載。
2、棉花發育期觀測標準
出苗期:幼苗出土,兩片子葉展開。
三真葉期:從主莖頂端出現完全展開的第三片真葉。
五真葉期:從主莖頂端出現完全展開的第五片真葉。
現蕾期:植株最下部果枝第一果節出現三角塔形花蕾,長約3.0毫米。
開花期:植株下部果枝有花朵開放。
開花盛期:50%的棉株第4果枝上有花朵開放。
裂鈴期:植株上出現正常開裂的棉鈴,可見到棉絮。
吐絮期:植株上出現完全張開的棉鈴,棉絮外露呈松散狀態,容易從鈴瓣中取出。如果天氣陰雨,棉鈴難以正常裂鈴或吐絮,發育期推遲應注明。
吐絮盛期:50%的棉株第4果枝上有棉鈴吐絮。
停止生長期:因霜凍的突然侵襲,棉株幼嫩部分不再繼續生長或呈凋萎狀態,即將出現霜凍的那天記為停止生長期。停止生長前拔稈的地區記拔稈日期。
3、棉花發育期觀測方法
3.1觀測地段
在觀測地段4個區內,各選有代表性的一個點,標記編號,觀測發育期。
3.2觀測時間
發育期一般兩天觀測一次,隔日或雙日進行,但旬末應進行巡視觀測。觀測時間一般定為下午,有的作物開花時間在上午,開花期則應在上午觀測。
3.3觀測方法
每個觀測點,連續數10株,記錄發育期,并計算發育期百分率。
發育期百分率(%)=進入發育期的株(莖)數/觀測總株(莖)數×100%。
二、棉花生長狀況測定
1、測定時期和項目
生長狀況測定主要包括高度、密度和產量因素,具體見下表。
生長狀況測定時期及項目
作物 | 發育普遍期 | 測 定 項 目 |
高度 | 密 度 | 有關產量因素 | 評定 |
棉花 | | | | 伏前桃、伏桃、秋桃數 | 每個發育普遍期均應進行生長狀況評定 |
| 五真葉 | | 株數 | |
| 苗期(定苗) | | 株數 | |
| 開花 | 高度 | | |
| 吐絮 | 高度 | 株數 | |
| 吐絮盛期 | | | 單鈴重、果枝數 |
| 停止生長 | | 株數 | |
2、生長高度測定方法
在發育期觀測點附近,每測點取10株,4個測點共10株測量生長高度。
從土壤表面量至主莖頂端(包括花序)。打頂的作物量至主莖最高處。
高度測量以厘米為單位,小數四舍五入,取整數記載。
3、植株密度測定方法
密度是對單位土地面積上植株數量進行測定。測定單位面積上的總株(莖)數和有效株(莖)數,均以每平方米株(莖)數表示。單莖作物測定每平方米株數。
第一次密度測定時在每個發育期測點附近,選有代表性的1個測點,做上標志,每次密度測定都在此進行。
1米內行數:每個點連續數11行(即10個行距),測出10個行距的寬度。以米為單位,取二位小數(即厘米)。4個測點總行距數除以所量總寬度,即為平均1米內行數。平均1米內行數=40/總寬度。
1米內株數:每個點連續數21株(即20個株距),測出20個株距的長度。以米為單位,取二位小數(即厘米)。4個測點總株距數除以所量總長度,即為平均1米內株數。平均1米內株數=80/總長度。
1平方米株數:1平方米株數=平均1米內行數×平均1米內株數。
4、產量因素測定方法
伏前桃、伏桃、秋桃數(個):分別在7月15日、8月15日、9月10日觀測、統計直徑≥2厘米的棉鈴數,求出單株平均鈴數。觀測后用標簽做上標志。
伏前桃數:7月15日前的成鈴數。
伏桃數:7月16日到8月15日的成鈴數。
秋桃數:8月16到9月10日的成鈴數。
單鈴重(克):每區任意摘收10個吐絮棉鈴的子棉,共40個,晾曬稱重求出平均單鈴重。
果枝數(個):數出果枝數量,求出單株平均。
鈴數、果枝數平均值均取一位小數。單鈴重以感量為0.1克的天平稱量,稱量和平均值取一位小數。
5、生長狀況評定
根據作物的長勢、長相和影響產量的各主要因素對作物群體生長發育狀況影響進行綜合目測評定。
5.1評定時間
各種作物每個發育普遍期進行。
5.2評定方法
以整個觀測地段全部作物為對象,與全縣范圍對比和歷年與當年對比,綜合評定作物生長狀況的各要素,采用劃分苗類的方法進行評定。前后兩次評定結果有改變時,要注明原因。
5.3評定標準
一類:植株生長狀況優良。植株健壯,密度均勻, 高度整齊,葉色正常,花序發育良好,穗大粒多,結實飽滿。沒有或僅有輕微的病蟲害和氣象災害,對生長影響極小。預計可達到豐產年景的水平。
二類:作物生長狀況較好或中等。植株密度不太均勻, 有少量缺苗斷垅現象。生長高度欠整齊。穗子、果實稍小。植株遭受病蟲害或氣象災害較輕。預計可達到平均產量年景的水平。
三類:作物生長狀況不好或較差。植株密度不均勻,植株矮小,高度不整齊。缺苗斷垅嚴重。穗小粒少。雜草很多。病蟲害或氣象災害對作物有明顯的抑制或產生嚴重危害。予計產量很低,是減產年景。
三、棉花生長狀況大田調查
1、觀測調查地點
在縣境范圍內,作物高、中、 低產量水平的地區選擇三類有代表性的地塊(以觀測地段代表一種產量水平,另選兩種產量水平地塊)。
2、調查時間和項目
分別從發育期、高度、密度、產量因素進行調查和生長狀況評定。在觀測地段作物進入某發育普遍期后3天內進行。
大田生育狀況觀測調查時間和項目
作 物 | 調查時間 (地段所處發育期) | 調 查 項 目 |
發育期 | 高度 | 密度 | 產量因素 | 生長狀況評定 |
棉 花 | 7月16日 | | | | 伏前桃 | |
8月16日 | | | | 伏桃 |
9月11日 | | | | 秋桃 |
吐絮 | 發育期 | | 株數 | 果枝數 |
3、調查方法
其中調查時作物所處的發育期按未進入某發育期、發育始期、普遍期、發育期已過,進行目測記載。每個調查點可只取兩個重復。播種期、收獲期、產量等項可直接向土地經營單位和個人調查補記。
四、棉花產量結構分析
產量結構分析是對構成產量各因素之間的相互組合進行分析測定。
1、產量結構分析時間
在作物成熟后,收獲前在觀測地段4個區取樣。先進行數量和長度測定,然后晾曬、脫粒,及時進行重量分析,在一個月內完成。
2、分析項目(見下表)
棉花產量結構分析項目
作物 | 分 析 項 目 |
棉花 | 株鈴數、僵爛鈴率、未成熟鈴率、蕾鈴脫落率、株子棉重、霜前花率 纖維長、衣分、子棉理論產量、棉稈重、 子棉與棉稈比 |
3、理論產量和實產
理論產量為分析計算產量,以1平方米產量表示。
地段實產,需在作物成熟后單獨收獲,或取約100平方米(每區約25平方米,根據株、行距計算實際面積)單收、單曬、 稱重,計算1平方米產量。
縣平均產量,從當地統計部門獲取。
4、觀測方法
取樣:自棉花吐絮開始,每個區域連續固定10株,共40株。每兩天收花一次直至拔稈。記錄每次摘收鈴數和其中僵爛鈴數。霜前、霜后花分別晾曬統計。
霜前花:嚴霜出現使棉株受害,棉葉枯落, 霜前和霜后5天內(≤5天)摘收的棉花。
霜后花:嚴霜5天后摘收的棉花。
僵爛鈴:一鈴中有一室僵爛即作為僵爛鈴統計。 未僵爛部分統計在霜后花每株子棉重內。
未成熟鈴:拔稈后植株上直徑≤2厘米的幼鈴。
總蕾鈴數:在拔稈前,將40株樣本拔回, 數出樣本植株上結果枝的果節數作為總蕾鈴數。
5、分析步驟和方法
5.1株鈴數(個)
樣本總鈴數(霜前、霜后收花鈴數、僵爛鈴和未成熟鈴數)除以樣本株數。
單株鈴數=總鈴數/株數。
5.2僵爛鈴率(%)
僵爛鈴率=僵爛鈴數/總鈴數×100%。
5.3未成熟鈴率(%)
未成熟鈴數/樣本總鈴數。
5.4蕾鈴脫落率(%)
蕾鈴脫落率=(總蕾鈴數-總鈴數)/總蕾鈴數×100%。
5.5株子棉重(克)、霜前花率(%)
稱出晾曬干后樣本子棉總重量(霜前花、霜后花和僵爛鈴中未僵爛的子棉),求出平均單株子棉重和霜前花率。
株子棉重=子棉總重量/株數。
霜前花率=霜前花重量/子棉總重量×100%。
5.6纖維長(毫米)
用分梳法在霜前花的籽棉中任取10瓣,在每瓣中任取1粒,共10粒。從子棉逢線處將纖維左右梳成“蝶狀”,平放在黑色物體上,測量多數纖維的長度,求出平均。
5.7衣分(%)
將樣本子棉軋出,稱總皮棉重,求出皮棉重占子棉重的百分率。
衣分=總皮棉重/總子棉重×100%。
5.8子棉理論產量(克/平方米)
子棉理論產量=株子棉重×1平方米株數。
5.9莖稈重(克/平方米)
40株棉稈干重,求其平均,乘以最后一次測定的1平方米株數。
5.10子棉與莖稈比
子棉與莖稈比=樣本子棉總重/樣本棉稈總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